企業生產計劃管理標準 (1)
生產計劃標準指標
生產計劃的主要指標有:產品品種、產品質量、產品產量與產值等,它們各有不同的經濟內容,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企業計劃期內生產活動的要求。
一、產品品種指標。產品品種指標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應該生產的品種、規格的名稱和數目。品種指標表明企業在品種方面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反映企業的專業化協作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發展新品種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對于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二、產品質量指標。產品質量指標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各種產品應該達到的質量標準。它反映著產品的內在質量(如機械性能、工作精度、使用壽命,使用經濟性等)及外觀質量(如產品的外形、顏色、裝潢等)。產品質量是衡量產品使用價值的重要標志。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是企業實現生產任務、滿足社會需要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企業的產品質量,也綜合地反映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產品產量指標。它是企業在計劃期內應當生產的可供銷售的工業產品的實物數量和工業性勞務的數量。產品產量指標通常采用實物單位或假定實物單位來計量。產品產量指標是表示企業生產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國家進行物資平衡工作的依據,也是企業進行供、產、銷平衡和編制生產作業計劃,組織日常生產的重要依據。
四、產值指標。為了計算不同品種的產品總量,需要運用綜合反映企業生產成果的價值指標,即產值指標。企業產值指標有商品產值、總產值與凈產值等三種形式。
1 、 商品產值。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應當出產的可供銷售的產品和工業性勞務的價值。它一般按現行價格計算。在計算商品產值時,工業性勞務對象的價值和訂貨者自備材料的價值不應該包括在內。商品產值是反映企業生產成果的重要指標,它表明企業在計劃期內向社會提供的商品總量。
2、總產值。它是用貨幣表現的企業在計劃期內應該完成的工作總量。它一般按不變價格計算。總產值指標反映了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總的規模和水平;是計算企業生產發展速度及勞動生產率指標的重要依據。總產值中除包括商品產值外,還包括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的期末、期初結存量差額的價值,以及訂貨者來料的價值。
3 、 凈產值。凈產值指標表明企業在計劃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它一般按現行價格計算工業凈產值,可采用生產法與分配法。按生產法計算凈產值,是以總產值為基礎的。其計算公式為:
凈產值 * 總產值 # 物質消耗價值物質消耗價值是指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外購動力、固定資產折舊價值以及其他物質消耗費用。
按分配法計算凈產值,是從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出發,將構成凈產值的各項要素,如工資、利潤、稅金等直接加總。其計算方法為:
凈產值 * 工資 + 稅金 + 利潤 + 其他屬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質的支出
其他屬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質的支出,主要包括差旅費、市內交通費、員工培養費、利息支出、罰金支出等。
生產計劃編制標準步驟
一、調查研究,收集資料。
1 、 編制生產計劃的主要依據是:
⑴、企業長遠發展規劃、長期經濟協議;
⑵、國內外市場的經濟技術情報及市場預測資料;
⑶、計劃期產品銷售量、上期合同執行情況及成品庫存量;
⑷、上期生產計劃的完成情況;
⑸、技術措施計劃與執行情況;
⑹、計劃生產能力與產品工時定額;
⑺、產品試制、物資供應、設備檢修、勞動力調配等方面的資料等。
2 、 在收集資料的同時,還要認真總結上期計劃執行的經驗和教訓,研究在生產計劃中貫徹企業經營方針的具體措施。
二、統籌安排,初步提出生產計劃指標。應著眼于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和提高生產的經濟效益,對全年的生產任務作出統籌安排。其中包括:產量指標的選優和確定;產品出產進度的合理安排;
各個產品品種的合理搭配生產;將企業的生產指標分解為各個分廠、車間的生產指標等工作。這些工作,相互聯系,實際上是同時進行的。
三、綜合平衡,確定生產計劃指標。把需要同可能結合起來,將初步提出的生產計劃指標同各方面的條件進行平衡,使生產任務得到落實。綜合平衡內容主要包括:
1 、 生產任務與生產能力之間的平衡,測算企業設備、生產面積對生產任務的保證程度;
2 、 生產任務與勞動力之間的平衡,測算勞動力的工種、數量以檢查勞動生產率水平與生產任務的保證程度;
3 、 生產任務與勞動力之間的平衡,測算勞動力的工種、數量以檢查勞動生產率水平與生產任務是否適應;
4 、 生產任務與物資供應之間的平衡,驗算主要原材料、動力、工具、外協件對生產任務的保證程度及生產任務同材料消耗水平的適應程度;
5、生產任務與生產技術準備的平衡,測算產品試制、工藝準備、設備維修、技術措施等與生產任務的適應和銜接程度;
6、生產任務與資金占用的平衡,測算流動資金對生產任務的保證程度和合理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