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北辰:《隆中對》中的戰略管理
《隆中對》出自陳壽的《三國志》,是人物傳記的節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一篇才華橫溢的戰略管理策劃方案──諸葛亮對劉備為“信大義于天下”而問“計”所作的回答。
策劃方案起止范圍“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我們暫時不評價該戰略的準確性與合理性以及后來是否實施成功,僅從戰略管理的角度來探討《隆中對》中值得后人思考的地方。整個方案區區349字,成為千古一絕,被歷代傳誦,婦孺皆知。曾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們公司花費了100多萬人民幣,請一家著名的外國咨詢公司做了一個戰略管理方案,大概五六百頁放在那里厚厚一打,卻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戰略管理該如何去做呢?且聽諸葛亮是怎么做的。首先是環境的分析,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杰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其次是競爭對手及戰略要地的分析,曹操與孫權難以對付,但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和漢中的張魯則易于攻打。再次分析劉備優勢并方案設計,指出劉備是皇室后代,威信和義氣聞名于天下,且思賢若渴,并勸說劉備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王業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并外結孫權,內修政理,使戰略后方得到鞏固,待到時機成熟,再從荊、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最后對這樣的戰略前景進行預測,如果實施順利,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定三分天下”的戰略管理,何以成功?用了下列哪種戰略工具:SWOT分析、PEST分析、價值鏈分析還是波士頓矩陣?我們可以說都用到了,比如優劣勢的分析、內外部環境的分析;也可以說都沒有用到,隆中對中沒有出現任何Strenth或Political或市場占有率這樣的詞語?從時間上對比一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而這些戰略工具出現在1700年以后,孰先孰后?孰強孰弱?